儘早對兒童進行漢字手寫體訓練提高漢字書寫水準
◎正確認識傳統漢字書寫訓練方式的弊病
◎正確認識漢字書法與漢字書寫的性質和關係
◎沖出“楷書基礎說”的陰影
◎儘早對兒童進行漢字手寫體訓練
◎構建全新的漢字手寫體體系
我國全民性的漢字書寫水準之低,令人不堪其憂。針對這種狀況,目前各種各樣的書法訓練班正大行其道、各種各樣的鋼筆字帖充斥市場、甚至還出現了專門就漢字書寫問題提供諮詢的“寫字診所”。可以說,為了提高漢字書寫水準,社會、學校、家長窮盡了所有能夠想到的辦法,但普遍意義上的漢字書寫水準依然故我,社會、學校、家長,甚至包括孩子,均對漢字書寫水準現狀極不滿意。
應該明確指出的是,多年來我們的絕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師在嘔心瀝血地工作著,工作態度和工作品質是無庸質疑的;我們的絕大多數小學生們在辛辛苦苦地學習著,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也是無庸質疑的。但是,整整六個年頭,如果加上學前教育,就有七八個年頭了,孩子們居然沒有“學會寫字”。
肯定是出現問題了,問題是出現在什麼地方呢?應該如何解決呢?
筆者認為,要想解決問題,首先應該──
正確認識傳統漢字書寫訓練方式的弊病
現在的小學裏的漢字書寫訓練只能用來應付小學階段的作業和考試,除此之外,在人生的其他階段將幾乎毫無用處。自中學階段開始發揮作用的漢字連筆字(漢字手寫體)學校裏不教,學校裏教的所謂楷書書寫的筆順和速度習慣又嚴重影響連筆字的書寫。
小學低年級時,語文老師要求學生按楷書範例每字寫幾遍,十幾遍,甚至幾十遍。在這階段孩子們因為科目少,作業簡單,有條件服從老師的要求。但在小學高年級、中學直到大學階段,課業重,時間緊,學生們的漢字訓練就逐漸放任自流了,但很少會是原來的所謂“楷書”,因為那樣就會浪費很多時間。他們的字體也沒有“自然而然”地過渡到行書或其他令人滿意的字體。這時的老師,甚至是語文老師,大多也無暇過問學生們的字體了。及至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參加工作,大家的漢字書寫就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了。中國人漢字書寫水準不高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而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這種漢字書寫訓練方式正在日復一日地繼續著。
在校學習期間,學生未能養成適應日後繼續學習、生活和工作要求的良好的漢字書寫習慣,然後卻由社會教育再去花費時間和人力、物力來進行這方面的訓練,老師和學生耗費的寫字課上的功夫,完全變成了事倍功半的無效勞動。
時至今日,居然還有人認為孩子們字寫得不好是因為訓練不夠。這種說法對整個小學階段都在辛辛苦苦練習寫字的絕大多數孩子和嘔心瀝血的絕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師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為了在基礎教育階段達到養成漢字書寫的良好習慣的目的,竊以為必須改變傳統的思維定勢,分清屬於不同範疇的書法藝術訓練和書寫技巧訓練的差別──
正確認識漢字書法與漢字書寫的性質和關係
請注意我提出的漢字書法和漢字書寫兩個範疇的定義。長期以來,漢字書法藝術與漢字書寫技巧總是糾纏在一起,沒有人研究它們之間存在的異同,沒有人注意它們的異同所帶來的潛在影響。現在,為了提高漢字書寫水準,我們就不得不仔細地研究一番漢字書法與漢字書寫的性質和關係。漢字書法,就像大家平時所說的那樣,漢字書法藝術,產生於最初的寫字活動之中,一些對漢字結構及寫字技巧有興趣的人,專門對此進行錘煉,逐漸形成了篆、隸、楷、草、行等規範性字體,書法藝術便從寫字活動中分離出來,實際上已經成了與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並列的一門學問。書法藝術在給他人來享受的同時,也成了書法家的謀生手段。
無論篆書、隸書、楷書、草書或行書,書法藝術要求其作品必須具有美感,具有欣賞價值。在進行書法作品創作和欣賞時,人們得到的是藝術上的享受,是性情上的陶冶。文字的實用性在書法藝術活動中逐漸減弱了。書法已經完全成為屬於藝術範疇的事物,像繪畫、音樂、舞蹈一樣,會了更好,不會亦可。不掌握書法,甚至不知道書法其事,也不會影響生活和工作順利進行。要求每個人都按書法要求嚴格訓練並掌握楷書和行書等字體是不現實的。無法想像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整天使用規範的楷書或行書等字體來完成學業、處理公文和書寫信函。
而漢字書寫是我們針對漢字書法提出的新概念,它區別于漢字書法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它的實用性和它的大眾性,它是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在書寫實踐活動中,實用性牢牢地佔據首要位置,對字體的美觀程度的要求則退居其次。在這一原則指導下,要求人們寫出的字符合大眾的書寫習慣,完成記錄事件、交流思想和溝通資訊的作用。漢字書寫就是要通過快捷流暢的書寫過程得到美觀大方的書寫結果,進而達到資訊記錄或交流的目的。
在當今社會,漢字書寫是必須掌握的本領,是一種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一種最基本的工作技能。每個人不僅應該瞭解書寫這門技術,還應該很好地掌握它,否則,你的生活和工作品質將大打折扣。
近年來國內青年人的漢字書寫水準愈發底下,就是漢字書法理論在漢字書寫實踐領域不斷強化,小學﹙語文﹚老師過分強調楷書訓練,小學生數年如一日苦練所謂楷書的惡果。
儘管漢字書法和漢字書寫的物件是同一事物,但是漢字書法和漢字書寫的訓練方式有很大差異,漢字書法和漢字書寫的目的卻截然不同。人人都應該會寫字,都可能寫一手好字,但大家絕不可能都成為書法家。所以把書法訓練中的方法引用在書寫教學上是行不通的。應該本著實用第一,美觀第二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進行一步到位的規範化訓練,漢字書寫水準的提高將指日可待。
為了達到提高漢字書寫水準的目的,我們還應該──
沖出“楷書基礎說”的陰影
宋代書法大師蘇東坡斷言:“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而能走者也。”一般人把這一說法理解為“楷書是其他字體之本,楷書是練習寫字的基礎”,從而形成了事實上存在的“楷書基礎說”。且不說書法界已有研究成果否定蘇氏的定論,在書寫訓練領域,幾十年的實踐結果也證明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漢字書寫規則不是由楷書決定的,也不是由其他字體決定的。漢字本身的特點決定了漢字書寫的基本規則,即“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先中間後兩邊、先進人後關門”等。
事實上,會楷書不可能自然地會行書,學行書不必先學楷書,想寫一手漂亮的連筆字也不必先學楷書。遠的不說,建國後五十餘個春秋,五十余期小學生,都在“楷書基礎說”的影響下,一筆一劃地學習所謂的正楷字體,其後果卻有目共睹,絕大多數人成了這種觀點的犧牲品。除了極少數以書法為職業或業餘愛好的人以外,能夠寫一手好字的人少得可憐,但這些人也並不都是先會楷書而後才會行書的(這裏姑且把大家各具風格的連筆字稱之為“行書”)。我們在小範圍內搞了一次調查,其結果雖不能完全反映調查對象的楷書與行書的水準,但行書與楷書沒有必然聯繫的觀點還是能夠得到印證的。暫且不談楷書書法中的起筆、運筆、收筆等技巧性訓練在現實生活中的連筆字書寫中沒有實際意義,我們現在先舉幾個楷書與連筆字筆順不同的例子。
“王”、“生”的倒數第二筆,在楷書裏是豎,而在連筆字體中是橫。
“反”的第一筆,在楷書中為撇,在連筆字體中應該與第二筆連寫成橫撇。
“成”的第一筆,在楷書中為橫,在連筆字體中寫法是豎撇。
“皮”的第一筆,在楷書中為橫折,在連筆字體中應該寫豎撇。
“忄”,在楷書中的筆順是“點、點、豎”,而在連筆字體中,它應該寫成類似阿拉伯數字“4”的“?”。
另外,“石”、“不”、“雲”等字中的橫與撇或撇折的連接,在楷書中既要確保中間起筆,又不能兩劃相交或斷離,勞神又費力,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沒有任何意義。在連筆字體中兩筆連寫,既便於安排字體結構,又能極大地提高書寫速度。上面的例證可以表明,孩子們在學校裏被培養出來的楷書習慣嚴重妨礙他們人生歷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連筆字的書寫。小學階段所學的各種知識無疑是孩子們日後學習、工作、生活所必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算術的加減乘除運算規則到任何時候都是不會變化的,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用之有效的知識。但是孩子們學習的所謂楷書只能應付小學階段的作業和考試,在他們小學以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幾乎毫無用處。現實生活中所需的“連筆字”的規範問題、訓練問題、使用問題無人過問。學的無用,用的不學,在寫字課上反映得最明顯不過了。一期一期的小學生畢業了,帶著他們差強人意的字體,或走上社會,或進入上一級學校。社會上對這一現象頗有微詞,並屢屢見諸報端。小學初年級便愈加強調進行楷書訓練,於是在這個永無終點的怪圈的陰影下,一批批漢字書寫能力不過關的學生又源源不斷地向社會向上一級學校輸送出去。
我們必須沖出“楷書神話”的怪圈,必須──
儘早對兒童進行漢字手寫體訓練
為了提高漢字書寫水準,就應該對初學漢字書寫的兒童直接進行一步到位的連筆字體(漢字手寫體)訓練,最遲不能晚于小學三年級。為用而學,學以致用,加強針對性,注重實用性,連筆字體訓練定會成功。
提到進行一步到位的連筆字訓練,就會有人持反對觀點,並固執地予以否定。有的小學語文教師把連筆字當作洪水猛獸,談之色變,竟然恐嚇學生說,誰寫一個連筆字,就罰他按課本上的範字寫一百次。但是,有人做過連筆字訓練嘗試嗎?
筆者分別對四個學齡前兒童做了這方面的試驗,要求他們寫出目前只能稱之為連筆字的“口”字,經過模仿和練習,在幾分鐘之內他們都很好地達到了訓練目的,完全符合目前大眾書寫習慣地寫出了連筆的“口”字。一名六歲女童流利而且近乎完美地寫出連筆的“文”字,較之《文摘報》報頭中的“文”字毫不遜色。
有些人藉口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已有漢字楷書書法訓練方式來否定進行漢字手寫體訓練的可能性。這些同志忽視了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即任何事物都無時無刻不處在發展的變化的過程之中,語言文字亦然。規範是對無規範的改革,新規範是對舊規範的改革。既然現有規範可能存在不足之處,就應該通過實踐活動而催生新的更加合理的規範。國家語委時常就漢字漢語語詞的音形義公佈新標準就是規範不斷確定----改革----再確定的最好的例證。如漢字“萬”和“方”的筆順,先前的規範筆順的最後一筆是橫折豎鉤,而現在的規範筆順的最後一筆是撇。
有些人對漢字手寫體書寫和漢字印刷體識讀之間的能力轉換表示懷疑。這僅僅是一種不必要的擔心而已。其實在目前的漢字連筆字書寫中經常會遇到連筆字的某個部首與印刷體差異極大的情況,如新華社重要報紙“參考消息”報頭中的“消”字的“氵”就被寫成類似豎的一筆。在外語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俄語的一個字母印刷體大小寫形式分別是“Дд”,而手寫體大寫形式與拉丁字母的“D”的大寫形式相近,手寫體小寫形式與拉丁字母的“g”的小寫形式一模一樣,手寫體大小寫形式與印刷體大小寫形式都截然不同。
考慮到目前國內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關於寫字訓練的強制性要求,加之尚且沒有規範的漢字手寫體字帖,請我們的家長們去書店買一本合適的行書字帖代用,讓孩子在作業或考試之外練習和使用連筆字吧,懇請我們的小學老師們,不要過分強調課程之內的漢字楷書訓練,請他們高抬貴手,不要批評或恐嚇孩子們在作業和考試之外練習和使用連筆字的行為。
儘管在實際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大家經常運用的字體是連筆字,但是由於沒有統一的規範性字體和系統的規範性訓練,大家的連筆字書寫面貌參差不齊。
我們這裏說的“連筆字”,只是借用民間的說法,更科學、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漢字手寫體”。應該引入“漢字手寫體”這一概念並給予清楚的界定。從而——
構建全新的漢字手寫體體系
第一、漢字的篆書、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雖然都是“手寫形式”,但都不具備排他性,都不能被認定為漢字的手寫體。漢字的隨意手寫形式更不能被認為是漢字的手寫體。
第二、漢字手寫體應該是由國家的主管機關組織專家專門研究和論證,正式確定並強制推行的規範性字體,這一體系必須充分考慮到區別於拼音文字的漢字的書寫特點,符合大眾的書寫習慣,體現實用第一,美觀第二的宗旨,具有快捷流暢,好學易識,美觀大方等優點。
目前,漢字書寫領域沒有官方認定的系統的手寫體體系,但是符合漢字手寫體的要求在書寫實踐中無意識地運用著。大家在書寫活動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吸收傳統書法中合理的成分。與其他任何事物一樣,漢字手寫體不可能是憑空杜撰的東西。傳統的行書書法作品美觀易識,草書書法作品快捷流暢,然而,漢字手寫體不應該是傳統的行書和草書的簡單重複,它是建立在全新理論上的一種新字體,是區別于書法的另外一種漢字書寫形式。本著古為今用的原則,對傳統行書和傳統草書進行改造,吸收行書和草書的優點,擯棄行書書寫速度低和草書難於識別及傳統書法中的起筆收筆方式等缺點,漢字手寫體會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一旦漢字手寫體正式推行,學前教育、小學及中學階段的漢字課就必須作出相應的改進,範字的改變、教法的改變、師資書寫水準的提高,都是應該解決的問題。
推行漢字手寫體之後的漢字教學對漢字結構還應兼顧,以便使學生能夠方便地使用漢語工具書和電腦。目前社會上的電腦的漢字錄入多以傳統的楷書筆順為基礎設計,但漢字手寫體的推出不會影響電腦的漢字錄入。隨著電腦的普及,漢字錄入就成了必須掌握的本領之一,但大家不可能都去當打字員,況且高速錄入漢字需要長時間的艱苦練習,但學成之後,它對一般人而言,又無異于“屠龍術”。對普通人來說,中文拼音錄入的速度就完全可以應付。電腦技術正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而且無庸置疑的是,今後將有更加完善便捷的漢字錄入方式出現,推行漢字手寫體,不會對使用電腦構成障礙。
推行漢字手寫體之後,使用漢語工具書是不成問題的。漢字多以千計,但組成漢字的筆劃、部首和結構卻為數不多,經過一段時間訓練之後,部首和結構簡單的漢字就會被掌握。而筆劃繁多、結構複雜的漢字也是基本部首和結構的集合和搭配,識別起來是不會困難的。
經過對傳統行書和草書的改造,經過並部或借代等手段的運用,漢字手寫體的單字中會出現很多外形相近或相似的情形,但識別上的困難和理解上的錯誤是不太可能發生的。
由於受漢字固有的特性決定,字形相近或相似並不是手寫體所特有的現象,在印刷體漢字中比比皆是,如妹—姝、免—兔、思—恩、徒—徙、臉—瞼、候—侯、已—己、茶—荼、余—佘、贏—嬴—羸、辯—辮—辨、戊—戌—戍—戎、冼—洗、撿—檢、淡—談及所有右部相同,左部分別為“冫-氵”、“氵-?”和“扌—木”的字等等,不一而足,在實際交流活動中並沒有影響理解,沒有引起使用上的混亂。
即使在目前被社會所接受的漢字連筆字中也有這種情況,如:工—2、了—3等,在通常的情況不會出現混淆,只是在極個別的時候,如“吃了個蘋果”,大家都知道採取措施,使“了”不致於被誤認為“3”,然而,大家並沒有感覺到連筆字有什麼不便,連筆字也並沒有對大家的交際構成什麼困難。
在我們設想的漢字手寫體中,也會出現類似上面提到的情況。在遇到這種情況時,稍加注意就會避免發生誤解。《西遊記》第四十七回“聖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中“十個小字乃‘徑過八百里,亙古少人行’。”這裏的“徑”和“經過”的“經”在手寫體中就極為接近。然而這種不便與漢字手寫體必定給社會帶來的巨大好處相比,根本就不足掛齒。
以成年人為培養對象的對外漢語教學的漢字書寫訓練,也應順勢推行漢字手寫體。這不僅會改善外國人的漢字書寫面貌,而且還有利於減輕他們由於漢字書寫困難而加重的學習漢語的難度,從而有利於漢語走向世界,有利於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大舞臺上的活動。
書法藝術不會因為漢字手寫體的推出而消失,儘管我們認為,傳統的書法形式不適應漢字書寫訓練與實踐的要求,但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今天它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並對創立漢字手寫體具有不可多得的重要參考作用。同時,象繪畫、音樂、舞蹈等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它會在我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生活中繼續發揮巨大的作用。
在論證和推行漢字手寫體時也許會出現另外一些問題,但筆者堅信,所有問題都會順利解決,所有可能的損失在這一新體系必定帶來的巨大成績面前將微不足道。
|